第一百三十三章 海军之议(下)(2/2)
赵信知道荀彧说这话的意思便道:"倭人本为属国今却行趁人之危之事其心可诛这四个字是绝对逃不掉的这点想来文若也是认同的这姑且不谈.倭人在青州沿海各地所行烧杀劫掠之事文若和奉孝是没有见到补之与我可是亲眼见到的其人行径简直禽兽不如令人指只此一点就决不能轻易放过他们."赵信说话时深恶痛绝的神情令荀彧、郭嘉二人震动不已不由一齐看向龙充.后者无言的点点头看来是想起了那几日的所见所闻心情也很是沉重.
荀彧默然.郭嘉多少听过一点倭人的行径但没有亲眼见过感受也不是很深.再说在这乱世人命如草芥死一些人是很平常的.
赵信扫了三人一眼沉重的道:"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今国中大乱战祸连结四方异族全都虎视眈眈屡有进犯中原之意.倭国离我甚远我所取的就这一个'远'字.正因为它远又隔着海所以才要借此机会不遗余力的将其扫平.其他各族闻知必不敢再生窥视之心.如此一来可免除一些刀兵之祸."
自黄巾乱起国中兵祸连结日渐孱弱无暇外顾致使许多异族趁机而起尤其是北方的鲜卑、乌丸西边的羌族屡次寇边劫掠州郡抢男虏女嚣张日甚这些荀彧、郭嘉、龙充也是深知的.听赵信这么一说都不由得眼睛一亮此正所谓杀一儆百.倭国距离如此之远尚且被荡平的话其余各族尤其是北方各族恐怕不得不好好思量一下一般情况下必不敢再轻易进犯.不掂量一下自己有没有与人抗衡的实力谁敢轻犯赵信虎威.由这一点看来就是花再大的气力去征讨倭国都是值得的.
荀彧再也无话可说可以说已经彻底被赵信说服不应该是彻底认同赵信的主张.
赵信之所以不遗余力的说服荀彧是因为荀彧在成立海军一事上起到关键作用要是荀彧能一心支持此事的话只要他上心事情会进展的快一些顺利一些.当中涉及到太多的环节许多地方都需要他出面调节.造船、募兵的财力物力也能更好更快的到位.否则若是赵信没先说服荀彧而是强自下令施行此事的话事情也不是不能办但荀彧多少会有些不情愿甚至会有抵触之心这样一来各种事宜迁延日月不说得不到荀彧的有力支持各个方面的协调恐怕会大成问题.这也不是说赵信制肘于荀彧要看荀彧的眼色用事主要是赵信需要荀彧心甘情愿的办理此事.
连荀彧也同意了郭嘉和龙充就更没什么意见了.何况龙充私心里只怕希望赵信花越多的精力在此事上才越好呢!要是赵信真的无法说服荀彧的话只怕龙充会站出来想办法帮赵信说服他.总之一句话能因此把赵信拖住越久越好.
事情定下之后四人开始商议一些关于成立海军的细节.主要是造船方面和兵马操练方面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赶紧筹备建立一个大型船坞来建造海船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赵信的意思要将原来建造江上战船的船坞扩建同时建造海船和一般战船.这样一来在原来的基础上展建造海船也比较容易.其实对于造船技术赵信倒不是很担心相信以现有的技术定能建造出大而坚固的海船来.早在秦始皇时期徐市就曾领数千人坐船东渡倭国所以赵信坚信现在的技术已经足够.何况赵信从那留下的两个倭人口中得知倭人并不是从倭国直接渡海而来的当中曾在马韩中转.为征讨倭国赵信曾研究过这时的图籍加上他自己的地理知识选定了进军的路线.从青州出海到马韩再沿海岸线南下到马韩南部再渡海去倭国这条路线最理想不过.
关于建造的海船的规模和数量:结合从倭贼手里夺过来的海船的规模初步定下了每条船要能载人一千三百人左右的规模.数量则根据设想的造船能力初步定在六十到七十之间.
兵员则从沿海各地募集.至于其他的细节当日是来不及相商了只好放到以后再商议.